Lordre du jour
政策公示
La première phase de wibeis l’oms
En ce qui concerne le lancement de
Internationales dans le monde sur l
Les associations professionnelles d
Succursales
L’oms peut devenir des filiales
Annexe i: l’assemblée générale.
Annexe ii: le prix international de
Le soin du leadership
将“加强中国品牌建设 2016-03-21
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商 2016-03-21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昌 2016-03-21
全国政协副主席齐续春 2016-03-21
国家国际品牌战略研讨 2016-03-11
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 2016-03-11
国家丝绸之路重点战略 2016-03-11
第十三届西部发展论坛 2016-02-11
Assemblée générale Thèse
浅析碳货币的国际竞争 2017-04-17
世界贸易组织下中国的 2017-04-13
中韩商品贸易结构的相 2017-03-16
对我国零售商开发自有 2017-01-11
品牌的建设重要性 2016-08-03
推进质量品牌建设 2016-07-14
丝绸之路助力西安腾飞 2016-06-27
国家战略项目落户香港 2016-05-14
货通全球、汇通天下 2016-04-19
Références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6-08-05
中兴通讯 2016-07-20
香奈儿 2016-06-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016-05-10
西凤酒 2016-04-29
宝钛集团 2016-03-10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2016-03-10
海尔集团 2016-03-10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2016-03-10
Assemblée générale Thèse
浅析碳货币的国际竞争与中国策略
发布时间2017-04-17 20:55:00

  当低碳排放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边界约定之时,碳排放权日益演化为一种稀缺资源。国际货币竞争的历史表明,能源计价结算绑定往往成为货币崛起的起点。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围绕碳排放权交易( 以下简称碳交易) 计价与结算职能的国际货币竞争将愈演愈烈。中国作为CDM 机制的最大供给国,人民币成为碳交易的计价与结算货币存在历史契机。契合低碳发展背景和人民币国际化方向,研究碳货币的国际竞争与中国策略,将为中国碳金融发展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供内在依据和现实指导。近期看,中国视角的碳货币竞争即为人民币如何参与碳交易计价与结算货币的国际竞争,此时碳排放权体现准商品属性。远期看,当碳本位国际货币体系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将深刻影响国际货币竞争格局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此时,碳排放权除了准商品属性,更体现出信用货币属性。

  一、碳货币竞争影响因素的理论考察

  一国货币具有交易媒介、价值储存和计价单位三大职能,碳货币的国际竞争首先表现为基于碳交易计价和结算职能的竞争,即在跨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中,一国货币如何在履行交易媒价与计价单位职能中占据更大的份额。国外学者着重探讨碳排放权的商品、货币和金融属性,较少直接研究碳交易计价与结算货币的国际竞争问题。碳排放权是基于制度约束的稀缺资源,具有大宗能源特征,仍然具有商品属性,由此可以从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选择理论中寻找支持。在国际贸易中,影响计价与结算货币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易市场份额,即一国市场份额与其用本币计价结算的比例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二是金融市场完善程度,即金融市场越发达,越有可能选择此国货币作为计价货币; 三是产品异质性,即出口商品异质性越强,选择本币几率越大; 四是贸易对象国地位,即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大部分以出口国货币计价结算(Grassman 法则)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大多使用发达国家货币结算。碳货币竞争作为国际货币竞争的一种特殊呈现,亦可以从国际货币竞争的相关理论中寻找支撑。国际货币竞争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代表性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综合实力说,主要以经济规模、经济实力及对外开放度、贸易规模和贸易模式、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政治地位等指标为代表; 二是货币特性说,包括货币的标价与结算、货币交易便利性、货币公信力等指标,货币的三大职能之间相互影响,存在协同效率; 三是地缘政治说,包括政治和地理的作用、货币地位和势力范围、政府推动一国货币化的意愿; 四是规模效应说,即由于国际货币使用具有网络外部性,使得国际货币替代具有转换成本,由此形成货币使用的历史惯性和货币转换的倾覆现象( 从渐变到突变) 。把上述理论应用到碳货币竞争分析中,可以发现,国家综合实力、货币交易便利性、碳交易市场份额、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和碳信用额差异性等是影响碳货币竞争的重要因素。

  二、碳货币的国际竞争环境及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

( ) 碳交易计价与结算市场机制的形成背景

1992 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由150 多个国家共同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目的是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其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不利影响。它是全球第一个为抑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变暖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国际合作公约。1997 12 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气候会议上,由149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该公约主要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规定到2010 年所有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等6 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 年减少5. 2%。《京都议定书》同时规定了三种补充性的灵活的市场机制,即国际排放权交易( IET) 、联合履行机制( JI) 、清洁发展机制( CDM) 。这三个灵活的市场机制主要用来降低各国减排的成本,用以解决公共环境问题2005 2 16 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温室气体减排量成为可以交易的无形商品,国际碳排放权治理制度也随之而诞生。此后,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各国不断加强在碳治理领域的合作,《哥本哈根协议》及后续峰会仍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议题予以关注,从而为国际碳排放权治理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广阔空间。在低碳经济、低碳金融、低碳能源及技术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交往中,随着全球碳交易规模的迅速增长,各交易平台的互相融合,这些基于不同的碳交易市场机制必然要求多元化的计价结算货币与之相适应,围绕碳交易计价与结算货币的国际竞争不可避免。

( ) 碳交易计价与结算货币的国际竞争现状

  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世界碳交易量高速增长,碳市场快速发展。2011 年全球碳交易量已经达到1760 亿美元,与2005 年相比增长了15倍。2013 年全世界的碳交易量达到120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比2012 年上升14%。随着《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的即将到期,国际碳排放权的价格受其影响有所下滑,但整体来看,全球碳交易量仍呈现增长态势。欧盟是较早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和建立碳市场的经济实体之一,欧元在碳交易与结算货币的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欧盟市场成为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碳金融交易市场。在基于配额的市场中,2011年欧盟碳交易额达到1480 亿美元,占全球总额的84%。巨大的市场占有量决定了全球超过60% 的可用于交易的碳排放权与欧元挂钩。美元是目前仅次于欧元的碳交易结算货币。虽然美国尚未签署《京都议定书》,没有强制减排义务,但美国具有世界领先的气候交易所和碳交易平台,加之美国政府实施能源新政及基于美元在国际货币竞争中即有优势所形成的历史惯性,都促使美元在碳交易的货币竞争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英国一直是碳减排坚定的执行国,伦敦占据全球碳交易中心的重要地位,英镑在国际碳交易中也具有一定影响力。此外,日本也力争通过碳交易来提升日元的国际地位。与此同时,加拿大、澳大里亚、韩国、新加坡、阿联酋、印度、巴西等国已经或即将成立碳交易所,且均采用本币标价。这些国家期望搭乘碳交易的快车,提升本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加速走向世界主导国际货币的行列,这使得碳货币竞争日益激烈。

( ) 碳本位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前景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

  碳货币作为一种补充货币发行,将有效减少碳排放。王颖等人( 2009)提出了碳本位国际货币体系的系统设想,包括碳货币总量和碳货币发行权,碳货币的完整流通域与现行系统兼容的可能性、碳货币本位下的汇率制度和超国界管理机构等。长江商学院课题组( 2013)提出了黄金+ 碳金融的共同货币制度,这种货币制度将具备使特里芬难题可解、优于纸币的储备功能、优于传统货币的弹性、符合各国共同利益、碳金融可自由进退等诸多优点。但不可否认,碳本位设想的实施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还面对既得利益国家的阻力、历史惯性突破和巨大转换成本,非一蹴而就。碳本位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前景将直接影响各国推行本国货币参与碳货币竞争的战略和策略。碳本位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逐步推进,逐渐融合。这一过程大致要经历几个阶段,即各国碳本位的建立、各国碳货币的趋同、国际统一碳货币的诞生。单一碳本位国际货币体系的推行难度更大,更有可能的是碳金本位制和碳金本位+ 其他国际货币的混合本位制。而在混合本位下,在国际碳交易中占据市场份额比较高的货币也将成为主导的国际货币。

  尽管低碳排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但各国由于当前货币地位不同,既得利益不同,国情不同,碳减排压力和潜力不同,对待碳货币国际化的态度各异。在碳货币的国际博弈中,既有世界各国之间的囚徒困境博弈,也有美国与欧盟之间的斗鸡博弈,还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智猪博弈,呈现多元化、动态化、多重化的博弈特征。中国已经由最初的被动卷入博弈,逐步转变为当前的日渐积极参与。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和中国碳交易市场的进一步健全,中国也将由智猪博弈中的被动等待方转变为主动推行方。

  三、人民币参与碳货币竞争的条件考量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国,也是气候变化的最大受害国,当前正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双重任务,具有较大的减排潜力,这些都为我国做出碳强度减排的国际承诺奠定了基础。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按照议定书的规定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但中国自觉承担节能减排的责任,承诺到2020 年单位生产总值的碳排放量将比2005 年减少40% 左右。在此背景下,北京、上海、天津、湖北、昆明、大连的能源或环境交易所相继成立,它们为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公共平台。这些环境交易所的建立大大增强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

  截至2014 5 23 日,中国六大碳交易所的碳成交量达395. 39万吨,成交额达1. 24 亿元人民币。目前,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CDM 机制提供方。截至2010 9 月底,中国已有953 个项目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成功注册,年减排温室气体约2. 3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项目数量和年减排量均居世界第一。如果有强势的人民币支撑,将会使中国成为最重要的碳交易市场,在全球环境容量的重新分配中,中国将占得一席之地。不可忽视,人民币参与碳货币的国际竞争也面临着不利因素。首先,碳交易的法律和制度基础不够牢固。中国虽已参与签订了《京都议定书》,但在国内并没有立法要求强制减排,各项意见、通告等的制定也没有牢固的法律地位,没有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总量控制,单纯依靠自愿减排项目CDM 机制提供的CERs( 经核证的减排量) 难以保障,碳减排量就不可能成为稀缺资源,很难建立繁荣的碳交易市场,人民币也就很难成为碳交易的结算货币,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其次,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CDM 项目供应国,但基于项目开发的CERs 在国际市场却没有定价权,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

  由于碳信用缺乏异质性,在中国作为卖方的国际碳交易中,往往选择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进行结算。再次,目前中国的碳交易市场较欧洲市场来说相差甚远,碳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不高。各交易所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但他们之间缺乏统一的交易体系,不能有效整合资源,交易成本较高,市场效率比较低下。另外,市场上的交易工具和产品也较为缺失,不管是原生产品还是衍生产品的发展都处在萌芽阶段。最后,由于资本项目不能自由兑换,人民币当前还不是全球性计价结算货币,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还比较低。国际货币的选择具有历史惯性、网络外部性及不同货币职能之间的协同效应,这大大阻碍了人民币参与碳交易的国际货币竞争。

  四、碳货币国际竞争下的中国策略

  低碳经济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基调,人民币参与碳货币的国际竞争难以避免。洞察国际货币竞争的历史演绎逻辑,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的计价和结算绑定往往是一国货币崛起的起点和催化剂。低碳经济与碳市场的快速发展使人民币国际化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当前中国碳金融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碳交易所占市场份额不大,碳信用产品的异质性不强,加之人民币资本项目不可完全兑换,人民币成为碳排放权计价结算货币的条件并不成熟。然而,中国是潜在的碳减排大国,随着碳交易规模的扩大、人民币国际货币地位的提高及资本市场开放步伐的加快,人民币参与碳货币竞争的条件将有所改善。客观上,碳交易市场供给方呈现多元态势,存在碳交易计价货币多元化的可能,这为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作为CDM 机制的最大供给国,中国应抓住这一机遇,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人民币参与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的国际竞争。我国的碳货币策略由对外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低碳化改革、对内实行人民币与碳相关产品的计价结算绑定两部分组成。在对外策略上,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碳治理,主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进国际货币体系的低碳化改革,有效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在对内策略上,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碳货币支持体系。碳货币竞争不宜脱离低碳发展单独推行,需要融入到人民币国际化、低碳经济发展、碳金融市场和服务体系建设当中去。中国应当构建由下至上的由碳排放权治理政策支持、碳交易市场、碳金融服务体系、碳货币交易渠道等组成的支持体系,为人民币参与碳货币竞争提供四位一体的支撑。

( ) 以碳排放权治理政策支持人民币参与碳货币竞争要从国家层面充分认识积极构建碳交易市场的战略意义,尽快确立碳交易总量机制的法律法规保障。将发展碳金融纳人到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框架内,以碳强度减排承诺与碳预算收支平衡表为基础推动气候治理。通过制订政策和建立碳排放总量交易机制,使碳减排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由此在国内首先形成以人民币计价的碳交易计价结算需求,进而形成国际交易需求。

( ) 以碳交易市场体系支持人民币参与碳货币竞争要以做大做强国内碳交易市场为基础,构建多层次碳交易体系。建立统一的碳金融交易规则,加快构建和完善我国的碳交易市场,促进碳金融进一步发展。近期,应充分发挥现有碳交易所的功能,鼓励全国各个区域积极构建碳交易区域性市场; 远期,应在地方和区域交易所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整合资源,逐步建立统一的全国性交易市场。

( ) 以碳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人民币参与碳货币竞争首先,提高碳金融产品技术含量,增加我国出129口碳排放权和碳金融产品异质性,增强碳交易的竞争力和定价能力。为此,国内金融机构要转变观念,重视碳金融的发展前景,积极拓展碳金融业务模式。中国当前在碳交易场已有CDM 远期交易、碳结构性产品、碳信托计划、碳基金、碳能效融资项目,在此基础上,应提高CDM 项目开发技术,借鉴国际经验,开展碳期货、碳掉期、碳证券等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丰富碳金融产品的品种。其次,应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汇率与利率改革和资本项目开放进程,改善碳交易的货币与金融条件,促进碳交易的人民币计价,增强碳金融产品交易的便利性。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快我国碳交易中介组织的发展。碳减排额是一种虚拟商品,在CDM 机制下,操作步骤繁杂,技术含量高,开发程序也比较复杂,交易合同涉及境外客户,需要培育专业的中介机构来执行。通过引导更多的国内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加入到碳交易的中介机构队伍之中,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碳金融服务供应链,由此提升碳金融产品的定价权。

( ) 以碳货币的交易渠道支持人民币参与碳货币竞争目前,我国应通过发行人民币计价的碳券、碳基金推出人民币计价的碳金融产品创新,形成碳交易的人民币计价结算绑定权,建立人民币与碳金融产品计价的渠道。


 
Privacy statement  |  Use help |  Mail   |  About us  |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  WAP website

     .